当前位置:首页 > 围观话题 > 正文

今日话题~从郭美美事件看 中国需要“网络围观”?围观话题

时间:2025-05-29阅读数:6

  从本世纪初开始,“围观”、“人肉”就成为中国互联网上一大特色景观。在的“围观”、“人肉”中,涉及到监督公权力、公共事件的案例最为火爆,影响力也最大。从华南虎到李刚、药家鑫,到郭美美等等,这些例子涉及政府腐败、司法不公、慈善不透明等多个方面。

  人们相信,纸质媒体和电视台已经无法提供对公众人物,尤其是政府官员和机构的有效监督。公权力行为的正当性也缺乏有效的民主责任制和司法监督的约束。而只有在网络上,人们能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,当网友们的意见汇聚得足够多,声音足够大,有关部门就可能做出改变。

  事实也正是如此,只要有网络舆论持续、强力的关注、调查,那么事情往往能够得到解决。在网络围观和人肉出现以前,人们很难依靠自己促使中国社会做出一些改变。而如今,这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模式。

  民众对围观的热情,来源于社会参与感的缺乏,知情的愿望,公议的情热,集体的义愤,问责的自觉,也是日益可观的好现象,但陈丹青却认为有参与感就行了。参与的事情,要交给记者、交给司法系统。并举了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拉链门事件作为例证。

  然而,美国是一个社会监督机制十分完善的国家,一旦媒体、国会、检察院、法院的系统启动,大多数问题都能得到彻底的解决。而如果没有网络围观的监督,没有网络“人肉”对事件的深入挖掘,谁敢保证制度里的监督系统解决问题的动作会有多快,力度会有多大,结局不会不了了之呢?

  到现在为止,随着网络围观模式的有序化,其带来的正面作用是巨大的。在郭美美事件中,公众并不满足于挖掘郭美美个人真实身份,而是把矛头直指整个中国红十字会的运作机制和治理结构,迫使中国红十字会不得不加速自身的专业化、透明化转型。加上今年此前的万元餐围观事件,在短短时间内,红十字会已经领略到互联网的巨大力量。对于其他的公权力机构,无疑也是个严厉的警示。网络围观的成果能够直接对接给媒体和司法机构,有利促进了制度内的监督。

  这种自发的网络围观,本身具有刺激中国公民社会成长和国家法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,比如在网络社区的公共讨论有利于公民交往知识和行动能力的培养,这些基本素质完全可以作为实体化的公民行动的准备,间接地为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基础。

围观话题

本站所有文章、数据、图片均来自互联网,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。

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。邮箱:yuzhibolangzi@gmail.com>

猜你喜欢